電話:0536-8056557
傳真:0536-8210290
地址: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樂埠山經濟發展區杏樂路銀河街517號
2014年,龍巖科技部門將梧溪村選為九龍江北溪流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應用示范項目的示范點。“我們幫村里做了一套新的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生活污水經過管道收集到裝置里。”項目負責人、龍巖水發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童金勝介紹,“污水經過處理后,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村民見到的再也不是臭不可聞的污水,而是可以直接用來灌溉的清水。”
去年9月,污水處理系統正式投入使用。也正是從那時起,村里的面貌再度大幅改觀。
“自從村里裝了新的污水處理設施,環境變美了,大家的環保意識也提高了。”家住梧溪村村頭的村民劉少英是這一改變的見證人之一。“現在村民都不隨地扔垃圾,大家都舍不得讓干凈的村貌再變回以前的樣子。”
“我們根據每個不同類型村落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分別采用了不同的做法。”林向宇介紹,比如在擁有眾多旱廁、沒有排水管網的傳統村落——新羅區雁石鎮后路村,采用的做法是新建獨立的雨水分流的污水收集管網;對原已建污水收集管網但多處破損的高海拔村——新羅區龍門鎮洋畬村,采用改建和新建相結合的辦法;對管道齊全的梧溪村,將重點放在污水處理設施上。
針對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項目組還研發了適用于當地環境的具有良好脫氮、除磷效果的低能耗新型分段進水多段A/O技術和污水處理組合工藝。
“與傳統工藝相比,這一新工藝的最大特點是省錢。”林向宇說,根據實際應用情況看,采用了新技術的污水處理費用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新技術已在省內的漳州、廈門和省外的云南麗江等地推廣,效果不錯。”
除了技術上的革新, 為了從源頭降低污染,并探索惠民模式和長效機制,該項目還建立“技術單位—管理部門—村干部—村民”的逐級培訓機制和“技術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的技術培訓機制。
“我們從污染源頭、降解原理、處理設施的使用與維護等方面進行培訓,力圖將環保的思想與實踐融合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龍巖市科技局主管本項目的謝軍忠告訴記者,自項目開展以來,已累計印發了宣傳手冊2000余冊,邀請專家深入各示范點對村民進行環保科普和污水處理技術培訓22次,累計受訓群眾達1000人次。
近日,福建省首個國家科技惠民項目——九龍江北溪流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應用示范項目在龍巖通過專家驗收。項目重點針對九龍江北溪流域主要污染源之一的農村生活污水,開展綜合治理技術集成與示范。該項技術示范推廣后,將惠及九龍江這一我省第二大河流流域內的120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污水進去,灌溉水出來
“以前,這條小河溝經常漂浮著一層白白厚厚的堆積物。雨天過后,整個溝渠就變成又臟又臭的黑水。”17日,漳平市南洋鎮梧溪村村主任鄧長安指著村口一條最終匯流至九鵬溪的小河溝,向記者講述變化,“如今,河溝里流淌的是清澈見底的清水,河底的水草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梧溪村位于4A級景區九鵬溪景區入口處。2010年以前,村里的8個自然村零星分布在九鵬溪兩岸,村民的生產生活里的一舉一動,無不影響著作為九龍江重要源頭之一的九鵬溪。2010年,一場多年難遇的洪水沖毀不少村民的房屋,村里利用災后重建的機會,建成了面貌一新的新村。
“得益于造福工程,新村的各項基礎設施都大為改觀。”鄧長安說,“然而,村民的生活污水處理還有問題。”
新村建成后,村里污水管網也基本建好,有一個污水處理池,但相對簡陋,處理效果不盡如人意。如何收集和處理好污水,讓鄧長安頗為頭疼。
“目前,我們已經在位于九龍江源頭處的新羅區和漳平市建成了6個示范點。在這里建設示范點,就是希望從源頭端治理水污染,還河流一個‘清白’,用科技為人們保住一份美麗鄉愁。”全程參與項目建設的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工程師林向宇說。
“污水收集是以往農村污水項目忽視的環節。與以往相比,本次項目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建設獨立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管網。”林向宇說,以往的農村污水處理系統多采用雨污合流截流方式,往往會出現晴天收集不到水或者收集到的是地表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污水處理設施沒有污水可以處理。
濰坊山水環保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專業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生產廠家,我們將致力于農村與城市的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研發與改良,用科技保住一份美麗鄉愁,還河流一個“清白”。